狐狸立在一根大葡萄藤下,望着藤上的葡萄,大果馋得它直不起腰来,可它却发现一根都够不到,于是便转悲为喜地说,这几棵葡萄酸溜溜的啊,就算是我拿到了也吃不下
伴随着语文改革,小古文在小学生语文考试中悄然走进阅读理解,对于从未接触课外文言文的儿童而言,其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很多老师都会担心:怎么才能让学生爱上课外读物?又该如何提高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答案是肯定的!一起来看看吧!1.多诵读经典
所以小古文已经悄然进驻了小学生语文考试之中,尤其是寓言故事是必考点,而且寓言名篇的意蕴和道理都是难点,要孩子们多多诵读
1.《郑人买履》
它既是成语也是寓言故事,说有个郑国人只信测量脚码所得,拒绝自己试鞋子,看鞋子是否合脚,最后由于忘记取脚码未能购得郑人买履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它警示我们: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别人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不要固执己见、墨守成规、要善于客观变通
初三上册课文《方帽子店》向儿童讲述了与这则寓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中有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真理,无不告诉人们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应该因势利导,不应墨守成规
2.《矛与盾》
这篇文章讲了人在炫耀他所推销的矛和盾时,由于自相抵触,无法自圆其说的道理,这就是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这则故事警示我们说话做事要实打实、不言过其实、更不违反事物客观规律、不自相矛盾
3.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引申出来的成语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意思是说,蚌与人相斗,把自己的壳给对方吃去;而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却能获得好处。这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这则故事启示我们,同志们,朋友们应该团结互助而不是勾心斗角,应该看清并处理好共同敌人的情况,不然,将会被敌人钻空子而使对方蒙受损失
4.《东施效颦》
讲述了春秋时越国丑女东施摹仿美女西施捧着眉头,但更多的是看到了她丑陋的事迹,警示人们:一味乱摹仿别人,效果常常事与愿违
5.楚王好细腰。”
就是谚语中的楚王腰好细,宫人饿死更甚”在我国古代有一句名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规矩不可立天下。”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制度建设必须遵循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来源,表示上有所好、下竞相模仿之意讽刺了投其所好者令人痛心的结局,同时警示领导者必须重视自身的言行举止,以恰当的方式来修身养性
6.《揠苗助长》
让人明白:做事情应该顺其自然,不违背事物自身的规律和发展,不急于求成或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7.《刻舟求剑》
对人的启示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应拘泥固执而不懂得变通
8."南辕北辙"
让人明白:做事情要辨明方向、符合实际情况,一旦方向不对,再多的努力也只会使结果与目标渐行渐远
9."守株待兔"
让人知道:没有付出的努力和侥幸心理偏执于不劳而获的成果只会是一事无成《左传·成公十一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景公问左丘明曰:"吾能为人师,何以不为人将?"答曰:"我不能,不敢为!现亦喻死守狭隘的经验而不懂得变通
10、《掩耳盗铃以自报德》
掩耳盗铃”做为一个成语,意为喻意为自欺自欺,明掩饰不了的事偏想办法遮掩在我国历史上,掩耳”和盗听”都有过深刻的反映劝诫人:作恶要人不知不可为,切勿欺骗自己
11.《鸦狐》
讲述了乌鸦受狐狸欺骗开口歌唱,却把嘴里的肉掉了出来,吃了狐狸吃下,劝诫人:不轻易轻信他人之言,尤其是吹捧之言,应独具慧眼、头脑清醒,以免上当受骗
故事叙述工之侨首献琴艺,琴艺虽佳但遭贬抑而退隐;次献琴艺,因乔装改扮而为贵人所献,竟得极高赞誉,成为希世之珍”元末明初,有一个叫真才实学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对阿Q的形象塑造可谓成功之举。他运用对比手法把阿Q和鲁迅描写得栩栩如生。而这种对比也正是鲁迅笔下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让我们知道判断一个事物是好是坏取决于本质而不是靠表象下定论
13.《烧衣》
故事讲的是个性子慢者见人家衣服着了火,并没有急忙对人家说,而是责备人家性急躁结果自己也被大火烧伤了手。他的故事就是从这个地方讲起用来讽刺遇到事情不分青红皂白、自以为是、笨手笨脚而又荒唐可笑者
伴随着语文改革,小古文进入了小学生语文考试阶段,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古文言文的能力,小学生应从小古文开始熟读,应熟记关键实词与虚词之义,熟读古文,流利地译出古文之义对于诗歌式小古文而言,最主要的是记好大意;对于散文式小古文来说,...查看全部>;>;;最后就是背诵了。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记忆寓言式的文章是小古文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它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寓意常言道:文以载道”,及早接触到这些充满哲理的真理,能促使儿童思想走向成熟,有利于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同学们,请马上印一张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