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位于今天山东省的东北部齐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武王灭商后,封邦建国、煮盐垦田春秋时期,齐国经济发达,国力强大,对东方各国都有影响。公元前645年,齐景王迁都临淄(山东淄博),建立齐王国,史称桓公灭梁”齐桓公时,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康公时,田和被齐康公封到海岛上,建立起一座食邑后来田和被周天子封在齐,成为齐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齐国是我国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在周天子的直接管辖下,先后分封了周,齐两国,其中又以姜齐和田齐这两个国家最为强大其疆域在现今山东省境内春秋时称为齐地,战国时为燕国所取代。公元前627年至前479年建都于此,前后共长达二百余年始封君为周武王伐纣时的太公望和他的儿子——齐、楚、韩三国的代表人物——宋、齐、赵、魏、燕、韩六国
战国七雄中的齐楚燕赵魏秦齐
齐国似乎总是名列前茅
秦国和其他六国排在最后其实,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4年),秦将李斯被杀,二世而亡……是为始皇帝。"按这个说法那它总是排在最后面,是不是比较憋屈呢?
那么作者就能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步兴起
春秋时,秦穆公灭了西戎,在华夏大地上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西戎的"一隅之地",到了战国初期,秦国又灭了魏、赵两国,并在此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魏、赵、齐三国,在此建立起了一个王国——魏、赵两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夜之间"的河西之地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也是如此
那么,现在就来看看齐国如何兴起吧!
▲齐国
(图一)齐国作为周代诸侯国在我国历史上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受周天子封侯,分姜姓、吕氏、齐国、田齐等时期疆域在今山东境内河南北部及河北南部一带。公元前514年至前479年间先后有6位君主在此执政。其中最着名的当属齐威王和景公了始封君,是周武王的国师,军师是太公望
武王灭商之后,在他的支持下,发动了着名的"东征西伐",在"东征西讨"中,他在"东征西战"中,打败了西伯的军队,并在"东征东战"中,把西伯所筑的"西伯之鹿台"献给了商朝周武王定都于此,定都后的第二年,即周成王时,又在这里建都,史称"镐京",这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西周最后一个王朝西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社会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继夏商周之后又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政权。周王朝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一、地理因素周武王为加强疆域控制,将西周所统治的领土采取分封制,即将国土和居民分封给被封诸侯,使其在封地上建立诸侯国
灭商后,姜太公被封于齐,他的首封之地就是齐地营丘(即齐国)
姜太公是谁呢?据史书记载,他姓姜,名尚,字季布,春秋末期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封神演义》里有个神鞭,在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封神鞭者,乃封于神也
当然这些只是神话故事而已,但从民间故事里却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这位白胡子老人对那个时代人内心的影响之深
我们回到实际情况来看这姜太公的厉害之处:通常都希望人家能发现他的才华,特别希望君主能重用他,至少少得毛遂自荐如果你真的想当皇帝,那么就得从他的儿子——姜尚开始做起!姜尚能当上齐国国君,这与他的父亲——周武王有着很大关系不过人家姜子牙已经年过不惑了,还是沉了下来
姜太公听说了这个故事后,便向周文王建议,在渭河上设置一个鱼饵,让他每天坐在上面垂钓他看到有人在河边垂钓,便问:"你们为什么不把鱼钓到河对面去呢?"众人说:"因为我不喜欢这里的环境。"姜太公听了很生气要知道鱼钩当然要弯曲,但姜子牙用直钩又不需要鱼饵,往往一坐便是一天,每天都这样,风餐露宿
有一天,文王看到后,感到十分好奇,便主动与它攀谈起来,发现它还是一位有用之才,姜太公因而受到重用文王问:"你在做什么?"姜太公回答说:"我想去拜会一下孟津县城。"文王又问:"听说现在有一个叫孟津市的地方?孟津是姜太公的故乡,武王伐辛时,他曾随周武王在这里屯兵,并在这里建都,建立了东周时期着名的国家——齐、鲁、晋、楚、吴六国之一的齐、鲁、晋五国的都城,史称"齐、鲁、齐、鲁五国",其中以孟津为中心的地区最为繁华
姜太公死后,齐国被周武王所灭,他的儿子黄钺被周天子封为诸侯黄钺有很高的政治待遇,所以在当时的诸侯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据《史记》载:"封于齐(今山东),齐有五侯……"这就是后来历史上着名的齐国之国都——临淄城的来历。它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齐国在建国之初就已经是一个大国了,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封邑
马不停蹄地出台了多项稳定人心的政策
几个月下来,姜太公和周公终于实现了安邦定国的梦想伯禽说:"我在鲁国已经做了三年的官了,"说着,他就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到齐、鲁两国去见齐、鲁两国的国君,希望能得到周公旦的重用这两件事情都是西周历史上有名的大事,而《尚书·禹贡》中也记载着禹贡于姜”这句话。然而,人们对它却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和利用周公旦听完汇报后说:"我想让你做一个好官,但你必须先做好报政这一件事,因为这关系着两个诸侯国的兴衰成败
他说了后人深表赞同的话:鲁国的后人要北为臣事奉齐!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政”.在春秋时期,仁”是一种治国理念和原则政治不简不平,则民不亲,政治近则民将附
▲姜子牙
(图片来源)姜子牙(1156—1017左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商末周初的人物据《史记·殷本纪》记载:他是殷商末年的着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曾在周幽王时期担任过重要职务。后来由于连年战争,他便隐居山林了他出身于姜姓,是吕氏的一名成员,名单呼牙为飞熊,是传说中的大禹之孙、吕尚之子
时间迅速推至春秋时期,此时正是王权锐减、英雄辈出之时
此时的齐国,国力强盛,国力仅次于齐、晋、楚三国之首——齐桓公和姜小白,成为齐国在春秋时期的霸主
齐桓公为了实现尊王豫定天下”的战略目标,采取了东征西讨的策略,在与燕国战争的过程中,存邢救卫”成为春秋争霸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一点也是齐桓公知人善任的表现在他看来,一个人的能力和性格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命运。因此,当桓公想任用鲍叔牙时,鲍叔牙却表示:我愿意辅佐你!站在全国全局的立场上,抛弃个人恩怨,泰然处之地采纳鲍叔牙之议,拜曾想枪毙他的死对头管仲为相后,尊称他为仲父
战国初期,齐、鲁、韩、赵、魏、燕等国争战不已齐威王时,他在稷下学宫讲授《管子》、《晏子》、《司马法》和《周官》等书,并与其他一些着名学者一起整理出版了大量的文献,同时还亲自担任了许多重要的职务,如担任过名家黄(?)的门客,担任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相,并担任过齐国的大夫,还担任过齐威王时的齐国大夫,以及齐威王时齐、鲁、宋、卫等国的相,最后担任过齐国的齐国大夫使齐国迅速崛起主动纳谏、任命邹忌担任相职,积极采纳邹忌意见,广开国政,对于有益于国家发展之议,予以重赏
孙膑、田忌、邹忌等一大批文臣武将纷纷出仕,使齐国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这与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卓越军事才能分不开,尤其是对战略上的正确决策功不可没魏国在魏惠王和齐威王时期都曾在徐州建都,史称徐州相王”,这也是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以魏为主的国家之一
齐国的实力也得到加强,使齐国又一次进入了全盛时期
齐威王死后,他的儿子——齐再也没有继承其位,而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他的父亲,于是,齐就被他的儿子们所兼并,成为了一个拥有大片土地和众多人口的国家,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齐",也是最后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国家
这位齐国君主似乎没有从爷爷那里继承下来,骄傲、爱享受、好大喜功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一个封建帝王应有的素质——昏庸、贪得无厌、唯我独尊。他在任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违背国法而发动战争燕国在苏代时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但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苏代的失误”,使齐国丧失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而齐国又缺乏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从而导致了国家的衰落,最终丧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田地是齐国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与燕国为邻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关系到齐国的兴衰荣辱,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整个燕国都国的命运,所以说,它既是齐国的重要属国,又是燕国都国所拥有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一个被其他诸侯国所忽视的重要地区
地理位置上又处于楚国、齐国、魏国等众多诸侯国中间公元前770年到前685年间是郑国最强盛时期,郑国为春秋五霸之一。然而后来却被晋国打败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因素宋国与其他诸侯国关系复杂,各诸侯国都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削弱宋国势弱的现状
直到齐王灭了宋国后,其他诸侯国才联合起来共同对宋进行攻击,但由于宋国内乱不断,再加上宋国内还有一些实力较弱的国家,所以最终导致了宋与其他国家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宋又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亡,这就造成了宋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结果使晋国和鲁国都失去了自己的疆土;还使齐桓公和晋文公都丧失了对诸侯各国的控制能力;同时造成了齐国经济上的严重损失进一步扩大齐国疆域后,又将齐国拉入战争泥沼
老百姓在连年征战中并未获得什么实惠,有的是服不尽的兵役,有的是年复一年更繁重的徭役,赋税繁重,齐国人民怨声载道有句谚语是这样讲的:上帝若要一个人走向毁灭,那就先让他发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臣为贱。"这是齐宣王的一句名言,也是《左传》里最精彩的一章之一。这段文字被后人引用了很多次我的话根本就是给齐湣王田地度身定做似的
燕昭王卧薪尝胆”数年后,齐国发动了着名的复仇之战,在这场战争中,燕将乐毅率领的燕军击败了燕国之将秦国、赵国之将韩国以及魏、赵、韩、魏、魏六国联合进攻齐国
燕军在临淄、即墨等地与齐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打败了齐国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田单的功劳。当时田单率领强大的军队,打败了以孙膑为首的八国联军,建立起齐威王时期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燕帝国后虽通过田单恢复了国政,但齐国却因之元气大减,自此一蹶不振而无缘统一六国伟业,令人扼腕叹息
▲齐桓公
(图片)齐桓公(-前六四三年十月初七)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前643在位的春秋齐国第15位君主姜姓、吕氏、姓小白
春秋战国时人治下的一个诸侯国
一个诸侯国要想发展起来,除了自身能力之外,还需要与其他诸侯国进行交流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实力不断增强,从而促进其他诸侯国的发展那么这个诸侯国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则会衰败下去。这就是盛极而衰”的规律。我们要学习和借鉴这种历史经验。一,善于用人,选贤任能比如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太公
但是如果一个诸侯国想要发展的话,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实力和自身能力,这样才能够做到知人善任并且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比如说像齐桓公、齐威王等等这样的国君自然可以成就一番伟业。而一个国家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有一批优秀的人才,否则即使国力再强大,也无法支撑起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强盛然后,国家发展同样不成问题
然后带出来的不过是无穷无尽的战端和祸患,老百姓跟在后面受罪受难
总之,无论是姜太公或齐桓公,齐威王或齐湣王等,齐国能否全面发展,走什么发展之路,人民能否安居,全靠君主的个人观念,再由这一观念引导国家机器运行
在人治下,最高统治者通过法律约束来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权治”则是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再加上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也就很难在民族中赢得尊重,甚至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前途所以说,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让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方式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一种制度要想真正成为一种有效机制,就必须建立起权治”为主导的统治阶层的长效机制,即法律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法治与人治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法律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法治所具有的法律至上”的精神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将民主和法治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这一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