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5日,在陕西省汉中市新集镇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持刀行凶案件
凶手是三十五岁的本地人张扣扣,而被害者则是同村的邻居王家父子三人
而事后张扣扣并没有逃离自己的家乡,他在两天以后主动前往了派出所自首
面对着警察和记者他却面带笑容地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不后悔我的所作所为,我要报仇!”
王家父子到底和他有着什么样的血海深仇,才能让他做出这种事情?张扣扣最后又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下场如何?
张扣扣事件是两个家庭的悲剧,真实起因是张扣扣借报仇”宣泄其对个人现状的不满,经过精心策划犯罪,张扣扣选择除夕之日当众蒙面行凶,尖刀分别切割、捅刺杀死邻居王家3人,最终张扣扣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从法律角度,张扣扣不值得同情,其于大年三十故意杀害3人的行为,主观恶性极深,犯罪手段特别残忍,犯罪后果和罪行极其严重,判决死刑量刑适当。张扣扣之母被王正军伤害致死已受到法律制裁,张扣扣却为此心怀怨恨,加之工作、生活多年不如意
张扣扣事件已经过去了几年,但依然有网友不依不饶,为其喊冤鸣不平
只因少年目睹自己母亲被邻居一棍子打伤致死后,落下童年的心理阴影。22年后的一个除夕,他手刃了仇人一家
开始,我还以为仇人是十恶不赦的村霸。当越来越多的事实摆在面前,我感到无语了
两家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纠纷不是因为宅基地,而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
有人曾写道:张扣扣的妈妈在村子里被誉为惹不起的强悍女人”
张家和王家是近邻,开始都是结拜异性兄弟,后来因为做生意的利益问题开始互相埋怨,产生了裂痕,
正在两家打架时,张扣扣的母亲手持铁棍把王家老二(17岁男)打伤,对方随即抄了一根木棍,击中张扣扣母亲的大阳穴,抢救无效后身亡
因为打伤致死的凶手是一位未满18岁的少年,法院判处其7年有期徒刑
张扣扣,幼年只是亲眼目睹母亲被害,却看不到母亲平时在村里蛮横作风,更看不到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的尺度量刑判决的,也不知道中国法律对未满18周岁的犯罪人有死刑豁免。只知道杀人就得偿命
张扣扣走上不归路,是因为童年阴影和从小奉承杀母之仇不共戴天”的古训
他的仇恨既包括对仇家的恨,也怀有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
他活下来唯一的信念似乎就是为母亲报仇雪恨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张扣扣等了22年
之所以拖了这么久才下手,是因为张扣扣自己一事无成,30多岁的人混得那么差,倒是仇家:盖洋房,开洋车,城里还买房,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可是自己一家呢?破旧的老房,毫无生气的一家
上天不公平!”我过得不好,你们也休想过得逍遥!”
嫉恨、仇恨,怨天尤人,一起涌上心头,按捺不住……
这才酿成了杀死一家三口的血案
从道义上,人们对张扣扣感到惋惜,觉得这是一个好孩子,不该死,甚至被有些人拥戴为手刃仇人的英雄而不平?要求法外开恩
从广义的人性角度,从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角度,张扣扣却是一个穷凶极恶,危害他人安全的人
道义虽如此,但现在是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只能按法律处置,维护法律的尊严
我们换个角度想下:
假如王家一落千丈,家境渐渐衰败,而张家却蒸蒸日上,张扣扣还会去杀人吗?
假如张扣扣从小受过良好教育,或者长大后接受过思想洗礼,还会越过法律红线为母报仇吗?
也许张扣扣的父亲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从小就给儿子灌输了王家有杀母之仇,让本来就不知是非曲直的孩子背上了仇恨的心理包袱
他们不知,最好的报仇,就是放下仇恨,发展壮大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对手感到颤抖,而不是终日背着仇恨去报仇,最后把自己的命给搭上了
难道童年的伤害真的一辈子都无法抚平吗?原生家庭问题真正会决定人的一辈子吗?
当然不是
虽然犯罪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都认为是这样,但笔者不这么认为
仇恨的种子是怎么种下去的?
首先张扣扣童年目睹母亲被伤害致死的惨状,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记忆,其次,他对所受伤害的认知态度。同样的伤害,有的人慢慢地释然,有的人却耿耿于怀,说明每个人对所经受的伤害的看法不一样
换句话说,人受到精神打击后是否形成精神创伤个人的认知态度是个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从常态发展到病态,再到极端,客观刺激是外因和条件,而认知态度则是内因和根本
精神分析学忽略了思想的导航性,恰恰这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就如法官审案,虽然也会伴有个人的经验和情感或信念,但最后决定其判决的不是这些,而是对法律的尊重,对控辩双方的证人证词和提供的事实证据的理性分析做出的判断
显然这是思想认知层面,凸显了人性的光辉
道义归道义,法律归法律,道义不能越过法律的底线,否则就会导致人心惶惶
张扣扣事件早已过去,人们应该视其为一部反面教材,领悟到什么
愿逝者安息